時報科學與人文
數學成就差 原來和「母語」有關?
中國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外傳」就是擔憂語言束縛了思慮,所以要刻意解脫之。柏拉圖也認為依靠說話文字是有害記憶與思慮的。不過,很當真地引用跨語言的證據來論述此觀點的第一人,首推美國的業餘說話學者班傑明.李.霍夫(Benjamin Lee Whorf)翻譯
說話影響思慮與認知的實行證據,在曩昔十年裡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冒出來。除有關數與時間的研究外,其他如色彩、空間、音樂節奏、物體等的認知也都有研究顯示會受到說話的影響。這些相關的證據都是來自說話之間的對照而來。國語和英語在說話情勢上有很多不同之處,中國人和美國人對於某些事物的認知會不會是以不同?
其實,說話會影響思考與認知的概念存在已久,中外的哲學家、思惟家、乃至科學家均曾有過雷同的闡述翻譯
最近十年裡,這個議題被重新點燃,在國際學術界逐步遭到關注,「說話決定論」的主張再次重返舞台,並且有被平反的跡象。這股平反的氣力在《科學》期刊於二○○四年十月十五日同時注銷兩篇〈語言與數的認知〉文章以後,開始舒展開來。
統一篇報道也引述了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泰雅族教會牧師李福全的反映:「我從初中、高中到神學院的數學成就都很差,一直以為是本身能力不好,原來是跟華頓翻譯公司們的母語有關翻譯」我不敢說李牧師的推論是不是正確,可是,說話裡表達數的體例會影響數的思慮與認知,似乎是認知科學家逐步願意接管的論點了。
無獨有偶,同在亞瑪遜河叢林的另外一部族曼得如枯(Munduruku)和皮拉杭族人一樣。他們語言中表示數的詞只到五,超過五的都用多或許多來表達。
中國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外傳」,就是憂慮語言束厄局促了思考;柏拉圖也認為依靠說話文字,是有害記憶與思慮的翻譯究竟是思惟限制了語言,照舊說話影響了思慮?全球學者正掀起一股接頭的高潮翻譯
陳振宇(國立成功大學認知科學研究所) 2006.08.27 中國時報
與霍夫同期間的知名說話學家愛德華.瑟皮爾(Edward Sapir)也持一樣的看法。他們的看法後來在學術界被稱為「霍夫、瑟皮爾假說」。而這個假說又有強勢的「說話決定論」和弱勢的「語言相對論」。前者意味著顛末語言型塑了的思慮,即沒法改變;後者則僅強調說分歧說話的人,會有不同的思慮習慣與偏向,但並不是無法改變。
華頓翻譯公司言故我思──談說話與思惟的關係
霍夫強烈認為語言會影響思惟,他說:「截然不同語言的利用者會受到各自說話、語法的指導,而對外界的事物有分歧的窺察,對看似相同的事物付與不同的評價,是以,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就會稍有不同。」
對數字的邃密處置 須仰賴說話才能才能運作
國語和美語情勢大分歧, 中國人和美國人對事物的認知也大分歧?
今朝成功大學「說話、文化與認知」嘗試室所履行的一項卓越計畫正在切磋這個議題翻譯本年在溫哥華舉行的認知科學鑽研會中,「說話、文化與認知」的問題已成為國際學者存眷的焦點之一,值得國內學術界重視翻譯
亞瑪遜河原始部族的特殊數詞系統在台灣的原居民語中也可以看到。前不久,中研院李壬癸研究員在國科會所舉行的「二○○六科學季──多樣性台灣」特展流動中曾提到過:「有些原居民的母語數詞進位是五進位法,而非十進位法。以平埔族巴宰語為例,六是五加一、七是五加二;泰雅族和邵族以乘法為數詞,例如六是二乘3、八是二乘以四。」李壬癸也認為「語言跟思考的關係密不行分,人的思考不成能離開說話存在,也就是說,利用的說話結構系統,會影響人的思考模式翻譯」(摘自中國時報2006.06.14李宗祐:〈原居民母語 衝擊數理學習力?〉)
我們所熟習的語言中,每每會重複組合有限的詞來表達較大的數。比方:一和三可以反複利用,與其他詞組合成三11、一百三十一等。皮拉杭說話卻沒有如許的設計翻譯皮拉杭說話這類「1、2、多」的表數體例會不會限制了該族人對於大數的認知與運算呢?高登的研究發現,皮拉杭族人雖有數的概念,但是對於數的把握其實不精準翻譯從用詞來看,三顆電池和四顆電池都可以用 hoi 透露表現,五顆以上都以 aibaagi 暗示翻譯
個中一篇是由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的彼得.高登(Peter Gordon)所頒發翻譯他發現巴西亞瑪遜河道域的森林中有一支原始部族皮拉杭(Piraha),他們語言頂用來計數的詞語和華頓翻譯公司們一般所熟習的分歧。我們所熟悉的計數詞可以從零、1、二、三,一向往上到億、兆。皮拉杭說話用來計數的詞只有3、四個。hoi 暗示一,hoi表示二,二以上的數通盤用 baagi 或aibai 透露表現,代表多。
說話是思惟的載具,思惟透過語言來表達。然則,作為載具的說話會不會同時也限制了思惟呢?這個議題在說話學與心理學界曾熱烈過。不外,很多學者認為這不是一個適合的科學議題,因而沈寂過很長一段時候。
用手指比的話,跨越三的數量都比不準;不外,數量愈大,比的手指頭數也愈多,如許的趨向卻是有的翻譯因為皮拉杭說話裡默示數的詞只有「1、2、多」,是以該族人對於跨越二或三的數目就無法掌握得很精確。
法國的認知科學家絲登妮絲拉.狄亨(Stanislas Dehaene)與其研究團隊研究曼得如枯人對於數的概念時發現,他們和我們常人一樣,在比較兩個數的巨細時,假如這兩個數的距離愈大(比值),正確率就會愈高。不過,假如讓他們做準確的算術的話(如一個數減掉另一個數剩多少),就發現,被減數愈大時,他們的表現愈差。
狄亨等人認為人對數的認知是以兩套系統在處置懲罰,一套是粗略的,另一套是精細的。粗略的那一套是非說話的,邃密的那一套(算術)可能和語言有親密的關係。我們也能夠這麼說:粗略的那一套系統或許是天生的、常人皆有之,精細的那一套則需仰賴語言才能發展出來,也才能運作。曼得如枯族人和皮拉杭族人只具有了粗略的那一套系統翻譯
文章出自: http://blog.xuite.net/ariel_straybird/readingnotes/7880285-%5B%E6%96%87%E6%91%98%5D+%E8%AA%9E%E8%A8%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