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華人聚居的處所,閩式氣勢派頭的建築、宮廟,都讓人懷孕在台灣的錯覺翻譯但是當裡面的廟祝、賣香的阿婆彼此用英語交談的時辰,卻又難免讓華頓翻譯公司們這些台灣人感應相當錯亂。
幾天在檳城(George Town)勾留,一個深刻印象是英語的通行翻譯固然馬來語是「國語」,但是在華人、印度人比率高的處所,馬來語並不吃香,人們寧可選擇殖民期間的共通語言「英語」來攀談。檳城華人比例不如新加坡高,很多華人的華語講得也不流利,於是公共場所和會議上,通行語就是英語了。幾天下來,也就漸漸習慣在傳統閩南、客家風格的古老建築下,講英語,看英文。
但是,不管若何習慣成自然,英語究竟結果是歐洲語言,在這遙遠的亞洲國家,殖民者已經闊別,除旅行客外鮮少白人族裔翻譯而亞洲人仍繼續利用英語,確切是件值得玩味的事。
我有兩個感觸翻譯一是英語無疑令人們更輕易國際化,和外國人溝暢達通無礙。但相對另外一方面,人們仍是沒法離開固有的民族慣性,族群意識根深蒂固。矛盾之下,英語究竟結果是外來的東西,很難成為各民族成長文化的載體,英語與母語之間有種奇妙的拉距。好比,華人如何用英語成長新文學和詩歌呢?如果走傳統的路,如許的環境,又若何能與純中文的地區競爭呢。
台灣和大陸大可天經地義投入自已的文化藝術。可是為數眾多的「華僑」,事實何去何從?猶如陳之藩昔時寫「失根的蘭花」,留下一個感性卻又果斷的謎底:身家可以流散,傳統卻不會滅亡。在某個階段,移民成為流散異地的蘭花;看來像是失根的;但顛末若干年後,他們並不成為另外一種人種,而是頑強的落地生根,成為母民族文化的前延。
或許台灣人是沒有必要為海外華人多心,我只是抱著慣有的摸索和好奇。春風將興,風已滿樓。面對磁吸,下個世代華人可能面對和今人完全不同的認知和潮水翻譯但這其中並沒有什麼可喜或可悲,它不外是這無常世界的一段風景而已翻譯
(楊忠衡/20180823)
本文引用自: http://blog.udn.com/melyang2008/114412689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